文科園林:子公司擬1元收購衡陽佳暉100%股權,2671.2萬元投建其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
文科園林12月8日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建晟綠能擬與中暉新能源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書》,以1元的價格收購中暉新能源持有的衡陽佳暉100%股權。同時,建晟綠能投資衡陽佳暉建設衡陽陽光陶瓷有限公司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預計裝機容量約7.2MW(以實際裝機容量爲準),項目總投資2671.2萬元。
直击业绩会
文科園林:子公司擬1元收購衡陽佳暉100%股權,2671.2萬元投建其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
文科園林12月8日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建晟綠能擬與中暉新能源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書》,以1元的價格收購中暉新能源持有的衡陽佳暉100%股權。同時,建晟綠能投資衡陽佳暉建設衡陽陽光陶瓷有限公司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預計裝機容量約7.2MW(以實際裝機容量爲準),項目總投資2671.2萬元。
直击业绩会
本報電 (劉軍偉、周嘉政)在日前舉辦的2023碳達峰碳中和論壇暨國際低碳城論壇的綠色能源分論壇上,深圳市綠電綠證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該中心由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授權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成立運作,旨在助力加快完善綠電綠證相關服務機制,進一步促進深圳能源消費綠色低碳轉型。
活動現場,該中心與綠電綠證、綜合能源服務、節能降碳服務等供應商及用戶代表共14家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暢通綠電綠證供需渠道,提升綜合服務能效。該中心已成功撮合深圳能源集團爲第六屆亞太能源監管論壇提供綠證交易服務,論壇實現100%綠色電力覆蓋;助力多家深圳市外向型企業購買綠電綠證,有效應對國際綠色貿易規則。
據瞭解,綠電綠證消費逐漸成爲大部分外向型企業的“標配”,是降低企業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1—9月,深圳企業綠電直接交易電量達到4.16億千瓦時,約佔廣東省1—9月綠電直接交易電量的25%。
快讯/相信音乐回应「假唱风波」 声明强调:请大家相信五月天!
深圳市綠電綠證服務中心將持續爲供需雙方提供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諮詢、綠電綠證評價、綠電綠證交易輔助、低碳能源諮詢等優質便捷的一站式服務,積極引導相關企業參與綠電綠證交易,助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遼寧徐大堡核電站1號機組核島工程全面開工
萬古 天帝 漫畫
夢醒淚殤 小說
距离感
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的徐大堡核電站1號機組核島工程11月15日全面開工。項目的開工爲遼寧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注入了強勁動能,同時也爲該省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帶動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瞭解,徐大堡核電站1號機組裝機額定容量爲129.1萬千瓦。該機組採用三代技術的國產化壓水堆機型,其安全系統應用了非能動設計理念,大幅提升了機組固有安全性,該機型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可建造性、可運行性和可維護性。 徐大堡核電項目是遼寧省“十四五”期間重大能源項目。廠址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一次規劃、分期建設,6臺機組總裝機容量超過760萬千瓦,總投資達1400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後,每年可提供近540億千瓦時的清潔能源。 徐大堡核電站由中核集團下屬的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控股。隨着1號機組核島工程全面開工,中核集團控股在建核電機組數量達10臺,裝機容量達1142萬千瓦。 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餘劍鋒表示,徐大堡核電項目新機組開工,是中核集團與遼寧省能源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中核集團將充分發揮全產業鏈優勢,持續優化在遼寧產業佈局,拓寬多領域合作渠道,以先進核能產業爲東北全面振興貢獻新力量。 當日,葫蘆島市政府還與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系列戰略合作協議。(記者孫仁斌、洪可潤)
氣候變遷危機近在眼前,各國紛紛投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但是除了卯足全力衝刺再生能源發展,還有其他方式嗎?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柏孟德(Bo Mønsted)近日分享丹麥能源轉型經驗時指出,強化大衆運輸、自行車等低碳交通系統也是關鍵,可以大幅降低城市碳排放。而最重要的是,民衆也要具備關懷周遭環境的心態,如丹麥人的「hygge」慢活哲學,在轉型的路上才能加速前進。
丹麥是全球率先推動風力發電商業運轉的國家之一,累積雄厚的再生能源發展經驗。 圖/Dirk Goldhahn/維基百科(CC BY-SA 2.5)
風力發電領頭羊、首艘碳中和貨櫃船 低碳典範經驗談
丹麥商務辦事處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舉辦「能源轉型與環境永續系列沙龍」,兩場活動分別於10月20日及11月3日舉行,邀請臺灣相關產業專家學者及業界人士一同討論能源轉型及環境永續議題。其中,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柏孟德(Bo Mønsted)分享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社會因應方式,盼能作爲臺灣的參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会见欧央行行长拉加德
以各國力拼的再生能源目標來說,丹麥風力發電技術領先世界各國,其中又以離岸風電成果最爲豐碩,今年丹麥更宣佈要在北海打造「人工能源島」,創下全球先例。
丹麥也是海洋運輸業大國,近年積極尋找對環境更友善的海運模式。丹麥集裝箱海運龍頭馬士基集團(A.P. Moller Maersk A/S)在今年8月宣佈,2023年將航行全球第一艘實現碳中和的貨櫃船,這艘船將使用以再生能源電解制造的綠色甲醇(green methanol)作爲燃料。柏孟德解釋,這比原定的規劃提早七年,大幅加速的原因除了技術進步,更來自於越來越多客戶對永續供應鏈的需求。
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柏孟德(Bo Mønsted)(左)分享丹麥能源轉型經驗。 圖/能源轉型與環境永續系列沙龍
車道規劃完善 六成通勤族首選自行車
相較於海運業加緊腳步轉型低碳,丹麥的陸上交通早已爲此長跑多年。柏孟德舉例,政府透過智慧能源系統,鼓勵民間使用電動車,民衆在夜間離峰時段充電電費較便宜,且對電力系統的負擔較小。
柏孟德說,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立下2025年碳中和的目標,要成爲世界第一個實現淨零碳排的首都城市,根據估算,至少有75%的移動必須使用大衆交通、步行或腳踏車,所有大衆運輸都要實現碳中和、加速轉換爲電動或生質能,最重要的是提高大衆運輸密度、減少汽車並擴大自行車使用空間。
根據官方統計,丹麥全國有超過1萬2000公里的自行車道,光是哥本哈根的自行車道就有約400公里,民衆可以騎車輕鬆穿越城市、郊區,甚至還有自行車專用的高速公路,讓自行車成爲更安全更方便的交通工具。
柏孟德說,2016年以來,穿越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自行車數量已超過汽機車數量,目前有六成以上的哥本哈根上班族使用自行車通勤,就連首相也是一早親自騎腳踏車去上班。
哥本哈根市規劃了獨立的自行車道,不必與汽車或行人爭道。 圖/Leif Jørgensen/維基百科(CC BY-SA 3.0)
懷抱對環境的關懷 「hygge」文化成轉型推手
除了低碳國度,丹麥更是在近年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穩坐前三名「最幸福國家」寶座。柏孟德透露,可歸因於丹麥成功轉型爲綠色永續社會,人民在自然懷抱之中,享受健康的生活。
“胡润富豪”被立案,麾下鹏博士800亿市值到ST、面临投资者索赔
成功轉型的原因,柏孟德表示,比起再生能源開發程度,更多是深植丹麥每個人心中的「hygge(發音爲hoo-gah)」文化。目前沒有準確的翻譯,但可簡單解釋爲一種營造美好氛圍的心態。反應出丹麥人對生活的態度以及追求,希望花更多時間享受生活、與重要的人相處,因此,民衆需要令人放鬆的自然環境。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尖峰時段,多數民衆選擇騎乘自行車穿越繁忙的路口。 圖/unsplash
柏孟德認爲,這樣的心態也促成低碳交通,丹麥人樂於悠閒的騎腳踏車出門、或是走路散步。不僅如此,更是加深了丹麥人對環境永續的追求,謹慎對待再生能源、水資源管理、廢棄物回收等議題,監督政府訂定更進一步的綠色轉型目標,爲未來營造更美好的生活。
生活品質始終來自周遭環境的品質,柏孟德強調,如果不正視並對抗氣候變遷的危害,恐怕會失去環境與健康,也將下一代的幸福置於風險之中。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能源轉型與「hygge」樂活哲學 丹麥經驗:生活型態也是低碳關鍵)
延伸閱讀
>>閒置空間合法佔領!-居住正義「佔屋行動」
>>元沛農坊/看荷蘭「還地於河」,與水共存的永續
>>離岸風電海上中樞 丹麥打造兩座世界第一「能源島」 2030年完工
>>歐盟最大產油國丹麥 宣佈將停止北海油氣開採 2050年淘汰化石燃料
Take action!加入《倡議+》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石油天然氣暴跌,能源危機解除!歐洲光伏的底層邏輯,還成立嗎?
圖1;歐洲天然氣價格;歐元/兆瓦時;資料來源:LSEG
上圖顯示,歐洲天然氣價格在經歷俄烏衝突、北溪檢修、北溪爆炸等不同階段之後,已有半年時間徘徊在50歐元/兆瓦時的下方,不到高點的六分之一,接近2021年水平。
圖2;來源:Trading Economics
如果我們把時間放大到五年週期來看,歐洲天然氣價格波動則更爲直觀。歐洲天然氣在2022年因爲極端事件形成的“人造牛市”,已經成爲過去。看完表象,我們再從微觀上看一下歐洲的當下。
來自《貿易經濟學》(Trading Economics)的消息說,10月6日,受雪佛龍公司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工廠的工人計劃恢復罷工的消息刺激,歐洲天然氣期貨上漲5%,至每兆瓦時38歐元。這些罷工活動對全球天然氣供應構成一定威脅,特別是在北半球臨近冬季供暖季節之際。
放在過去,沒有什麼能夠比戰爭、罷工、停產這樣的突發事件更能影響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了。大宗商品商都會以此作爲投資套利的工具。然而,即使罷工這樣的消息,也已經無法動搖經歷過大風大浪考驗的歐洲天然氣的大勢。
所以,《貿易經濟學》同時指出,儘管天然氣價格出現短期上漲,但由於10月份天氣預測溫和、需求下降以及庫存水平較高,本週天然氣價格的整體趨勢顯示,下跌仍超過9%。目前,歐洲的儲氣設施容量已超過96%,並且仍在持續注入天然氣。另外,歐洲工業需求在不斷減少。以上這些都有助於維持相對穩定的天然氣價格。
圖3;來源: 數據和商業智能平臺Statista,趨勢與圖1、圖2高度一致。
由於天然氣和煤炭是歐盟主要的發電來源,佔2022年發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電價高度依賴於這些商品的價格,所以歐洲的電價與天然氣價格走勢高度趨同是再也正常不過的。這和我國的電價走勢不太一樣。
最近,路透社用一篇長文回顧了歐洲的能源危機。一年前,北溪管道被人爲蓄意爆炸遭到破壞。一年後的今天,誰獲益最大,誰的嫌疑自然就最大。另外,歐洲能源危機,是如何一步步解決的呢?
根據牛津能源研究所的數據,在俄烏衝突之前,北溪1號管道在2021年佔歐洲天然氣進口量的15%,北溪2號已規劃但從未真正投入運營。北溪管道被炸時,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了三倍。
據歐盟能源專員卡德里西姆森介紹,過去一年歐盟已經迅速提高了運輸相關替代物資的能力。根據歐盟數據,俄烏衝突之前,俄羅斯每年向歐洲輸送約1,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其中絕大部分通過管道輸送。2022年,歐盟的管道天然氣進口量下降至600億立方米。今年,歐盟預計這一數字將降至200億立方米。
那麼,究竟是誰替代了俄羅斯呢?答案是挪威。挪威已取代俄羅斯,成爲歐盟最大的管道天然氣供應國。
另外,在美國天然氣出口的直接帶動下,歐洲液化天然氣(LNG)進口激增。去年,希臘和波蘭開通了輸送非俄羅斯天然氣的新管道。芬蘭、德國、意大利和荷蘭都開設了液化天然氣進口碼頭,法國和希臘還計劃開設更多用於液化天然氣進口的碼頭。
圖4;歐洲每月天然氣進口量;藍色爲挪威,紅色爲俄羅斯,綠色爲歐洲大陸天然氣網;單位:GWh/天
德國曾是俄羅斯天然氣的歐洲最大買家,一直在佈局新的天然氣基礎設施。Seaboard公司(一家美國運輸企業)大宗商品分析師Ole Hvalbye表示,該公司已開設三艘浮式儲存和再氣化(FSRU)船,能夠進口的天然氣,相當於每年從俄羅斯北溪1號輸送的55bcm(550億立方米)的50%-60%。
SHARP 夏普 KC-WB2-W 加湿型空气净化器 1499元包邮
爲了保障供應,歐盟開始聯合購買非俄羅斯的天然氣。它還引入了備用規則,要求各國在危機中與鄰國共享天然氣,並同意各國有填充天然氣儲存的法律義務,這些儲存通常是用來應對消費季節性變化的商業場所。
如前所述,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數據顯示,整個歐盟的天然氣儲存目前已高達96%,完全充滿後將可以滿足歐盟冬季天然氣需求的三分之一。
圖5;歐洲儲氣庫儲存情況,紅線爲2023年水平
儘管歐盟和各國政府的政策也在促進節能,但避免能源短缺的真正原因還是高價格導致的需求銳減。
天氣因素起到了一定作用,因爲溫暖的冬季使得取暖所需的能源更少。由於去年是個暖冬,歐洲在今年春天很早結束了天然氣需求旺季,這使得儲氣庫異常充足,同時也導致今年補充天然氣儲備的壓力更小。
一些分析師表示,除了今年冬天天氣的不確定性之外,能源使用減少,其實是因爲歐盟的工業生產正在永久性收縮。
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央行最近表示,由於工業陷入衰退,該國經濟本季度預計將出現萎縮。
Energy Aspects估計,到2024 年時,比利時、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葡萄牙、荷蘭和西班牙這些國家,在2017-2021年平均工業天然氣的需求中,有8%可能會永遠消失。
安迅思 (ICIS) 天然氣分析主管湯姆·馬澤克-曼瑟 (Tom Marzec-Manser)認爲:“歐洲已成功實現了對俄羅斯天然氣的替代,但實際上,這背後是以犧牲更廣泛的經濟活動作爲代價的。”
隨着歐洲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更加積極的能源轉型,也在客觀上推動了天然氣需求的減少。
Wood Mackenzie表示,歐洲2023年的新能源新增裝機預計在56GW左右,這意味着18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減少。
圖6;歐洲天然氣需求;單位:BCM(10億立方米)
今年7月,Rystad Energy發佈了一份分析報告,認爲歐洲來自中國的光伏組件庫存已達到40GW,到今年底將達到100 GW。
趕碳號當時分析,綜合我國的出口和歐洲的新增裝機以及海運在途等各項因素,40個GW的庫存可能都偏保守,應該在70GW左右。同樣,儲能產品的海外庫存在出口中的佔比,應該不會比光伏組件佔比更小。當然,中國光伏、儲能企業海外倉問題,是另外一個話題,並非今天討論的重點。
2022年對於我國光伏與儲能企業來說,無疑是過去以來最亮麗的高光時刻。海外特別是歐洲市場高增,形勢一片大好。
正是受俄烏衝突等極端事件影響,2022年歐洲光伏與戶儲市場均迎來大爆發,我國的光伏與儲能產品出口,同樣實現爆發式增長。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太陽能電池出口增長67.8%,其中歐洲市場佔比高達46%。GCII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儲能型鋰電池出口增長更是高達170%。
趕碳號認爲,歐洲光伏、儲能的大市場,未來可能仍存在諸多變數。在此,筆者試圖通過能源危機的解除、新能源競爭的長期性以及歐美製造業的現實這三個方面,和大家做一些討論。
首先,能源危機的消失,其實是對中國光伏、儲能企業的一種不利契機。
歐洲的能源危機彷彿一夜之間就消失了。至少從能源的剛性需求上,歐洲人已經度過了最緊急、最要命的時刻。化石能源如果越來越便宜,在不考慮氣候危機的前提下,能源轉型速度的確有可能會放緩——除非他們擔心自己在新能源產業的競爭中掉隊。
對於不同經濟體而言,在矛盾激烈到一定程度以後,放下成見、共同尋求和建立起大家都能接受的、公平的遊戲規則,纔是符合全體共同利益的一種終局。對此,我們應有信心,也必須要有信心。
實際上,在實實在在的利益面前,道德往往是脆弱的。特別是當下,西方主要經濟體普遍增長乏力、金融與債務危機四伏,同時疊加地緣政經關係日趨複雜、保護主義盛行等各種因素,氣候目標實現起來,也許會變得更加艱難。
舉個眼前的例子,日本核廢水排海,其實就是在利益與道義、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做出了匪夷所思的選擇。
第二,從能源安全角度,這不僅是關於人類共同命運的一場合作,更是關於自身未來的一場競爭。
能源是百業之基。新能源,打個不太準確的比喻,就是未來的石油、天然氣、煤炭。誰掌握了它,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掌握了世界的未來。
所以,在化石能源時代掌握主動權的歐美,自然不甘落後;享受石油紅利半個多世紀的中東,同樣不甘落後;新興經濟體當然更不會——至少在新能源面前,大家是相對平等的,不能再次輸在起跑線上。
這就是能源安全的本質。所以,新能源領域的全球化競爭,一定是長期而全面的,一定是深入而徹底的,一定是激烈而殘酷的。所幸的是,我們現在遙遙領先走在了前面,但切不可掉以輕心——在覈心技術上,在關鍵原料上,在製造能力上。
第三,從現實看,新能源製造業正在重構傳統制造業。
今年10月1日以後,歐盟開始正式徵收碳稅,從現在到2025年爲過渡期,從2026年至2034年間逐步全面實施。這是一項複雜的挑戰,在未來也可能會工具化。
另外,最近一個月來,歐盟針對我國的光伏、鋰電、新能源車,連續出臺了不少法案。所謂反補貼也好,所謂減少對關鍵物質供應的單一依賴也罷,其實都是表象。
從歐洲當下現實看,如前所述,其工業正在萎縮,甚至包括德國這樣的製造強國、汽車工業強國。所以,這也就能夠解釋,爲何歐洲應對氣候危機與能源轉型都如此迫切、仍要在上述領域頻頻製造矛盾。
多少年來,歐美已經適應了中國製造的物美價廉,我們也習慣了賺辛苦錢。這沒有問題,但這並不合理,也不公平。所以,當中國企業進入高端製造業、特別是我們的高端製造業正在重構既得利益者的高端製造業時,發生矛盾和衝突,幾乎是一定的。
今年一季度,我國取代日本,成爲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這個消息對於日本、對於德國是一種多大的心理震撼,可想而知。
當然,我們自己的光伏新能源企業已經卷到不行,卷完國內卷海外。中國企業多少年下來,早已經習慣了價格戰,但通過技術專利等壁壘、習慣於享受高毛利的歐美企業肯定吃不消。
綜合以上,歐洲光伏與儲能市場會發生微妙變化,在趕碳號看來是一種必然。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如何提前洞察到變化、並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纔是最重要的。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它承載着無數生命和寶貴資源。然而,這些資源正逐漸枯竭,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這一挑戰已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的資源爭奪戰,各國在竭力爭取自己的份額。
發達國家,如日本,迅速行動,積極尋找新的資源來源,以保護自己的經濟穩定。他們明白資源的重要性,因此採取了明智之舉。然而,即使像美國這樣資源豐富的國家也在不斷地進口資源,引發了人們對其真實意圖的疑慮。
美國曾試圖爭奪其他國家的自然資源,尤其是中國的一些資源豐富地區。這引發了爭議,外界提出了所謂的“公平共享”,但國內網友們認爲這是不切實際的要求。
各國都在竭力爭取自己的份額,雖然這一競爭不被公開承認。這場競爭將影響未來世界的發展和資源分配,因此我們希望各國能夠在競爭中找到平衡,共同應對資源枯竭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着技術的進步和資源的逐漸枯竭,全球社會面臨新的挑戰,需要創新的解決方案。首先,我們需要關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減輕對有限資源的依賴。太陽能、風能、水能等都是潛在的替代能源,有助於降低環境污染。
其次,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避免資源爭端升級。資源管理和可持續利用也至關重要,包括技術創新、環保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以及教育公衆關於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最後,公衆也有責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節約能源、減少浪費和支持可持續發展來爲資源保護貢獻力量,雖然個體行動可能看似微小,但齊心協力將對資源可持續性產生積極影響。
總之,資源爭奪戰是全球性挑戰,但也是推動我們尋求更環保、可持續解決方案的催化劑。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國際合作、資源管理和個人行動,我們可以共同努力,保護地球上寶貴的資源,爲未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中國日報9月27日電(記者 趙磊)近日,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發佈《2022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50個,工程規模2357048噸/日,比2021年增加了500615噸/日,爲我國迄今爲止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最大的一年。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分佈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0個沿海省(區)市。海水淡化水的主要用途以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爲主。
《報告》顯示,沿海電力、鋼鐵、石化等行業海水冷卻用水量略有減少。2022年海水冷卻用水量1770.47億噸,比2021年減少了4.6億噸,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年海水冷卻用水量超過百億噸。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協調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海水淡化作爲重要內容被納入《關於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推進用水權改革的指導意見》《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和《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中。天津、山東、海南、青島等沿海省市結合地方實際,研究出臺了有關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實施方案、獎補政策,鼓勵促進當地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海水淡化在沿海供水保障體系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魔理沙和帕秋莉的心跳龙类大图鉴
我在末世有個莊園
御用兵王 小說
來源:中國日報
歐洲意圖打壓中國貨幣?放棄人民幣退還凍結資產,俄方會同意嗎?
俄羅斯依靠能源出口逐漸恢復國力,歐洲國家藉助俄羅斯能源賺得盆滿鉢滿,原本你儂我儂,爲何卻鬧得不可開交?
俄羅斯一直都是世界油氣資源以及礦石資源的。出口大戶,也正是由於這些能源的不斷出口,讓俄羅斯終於開始從蘇聯階級的陰霾中走出來,逐漸恢復國力。而俄羅斯向外輸送能源基本上是以歐洲市場作爲主要方向。當然,俄羅斯雖然賺取了很多的能源費用,但同時也給西歐高端製造業發展帶來了龐大的利潤,和俄羅斯賺的相比,這些產業纔是真正賺錢的。
2030年前中国将首次登月!各国听后反应不一,印度的操作笑不活了
德國、法國、英國等相關國家所擁有的像精密機牀、飛機、汽車等一系列高端產品,都需要俄羅斯的礦石以及高性能半成品鋼鐵製造而成,不然這些國家的面積如此之小,又怎麼可能有充足的礦產資源?所以說二者之間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但之後歐洲就與俄羅斯反目成仇,不僅基本上禁止從俄羅斯進口資源,更是切斷了大量的經濟合作以及投資,就連俄羅斯在海外價值3000多億歐元的資產也被凍結,甚至於將俄羅斯踢出了全球貿易結算系統SWIFT。
這一結算系統實際上就是以美元爲核心的結算平臺,俄羅斯被清除,基本上是不準備給俄羅斯活路。因爲全球大部分主要的貿易國家都用這一系統進行結算,美元更是硬通貨,俄羅斯直接被歐洲這一招整破防了。之後俄羅斯的經濟一度受到了負面的影響,那麼俄羅斯究竟是如何從這一陰影中走出來的呢?
雖然歐洲對於俄羅斯進行了制裁,但幸好俄羅斯主要還是通過能源出口作爲自己的支柱產業,這其中既有化學能源出口,也有核工業能源出口,不管在任何時期,這都是硬通貨。正因爲如此,俄羅斯的資源還是源源不斷的在對外出口,大量的優質原油更是被賣往印度以及我國和其他東歐國家。
所以即便俄羅斯沒有這一全球交易系統的支持,也並不會讓俄羅斯陷入經濟困境之中,而德國那些歐洲國家想要用能源,恐怕還得向印度等相關國家購買溢價能源,這可讓西歐國家傻眼了。而且更爲重要的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美元也不再是唯一的外貿結算貨幣,我國貨幣在這期間異軍突起,成爲了頗受青睞的外貿結算貨幣。伊朗、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都開始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尤其俄羅斯在經歷種種磨難之後,發現人民幣在目前更適合替代美元作爲自己的結算貨幣。
這也是因爲我國是全球最大的中高端製造業基地,輕重工業的發展非常平衡,基本上所有需要的產品我國都可以生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貨幣的價值開始進一步上漲,認可度也在進一步提升。歐洲並不願意看到這一局面,於是將目光轉向俄羅斯,難道意圖通過俄羅斯打壓我國貨幣嗎?
在人民幣認可度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如果俄羅斯廣泛使用人民幣結算勢必將會進一步瓦解美元貨幣體系,歐洲國家也認識到如果要穩定美元貨幣體系,必須要有俄羅斯撐着,所以歐洲表示如果俄羅斯重新用美元結算,重返SWIFT,就可以退還俄羅斯之前被凍結的海外資產。
簡而言之就是讓俄羅斯放棄使用人民幣結算,才能夠換回自己的資產。但俄方到底會不會同意呢?但從目前來看可能性並不大。首先,俄羅斯已經形成了新的貿易體系,在不使用SWIFT的情況之下,俄羅斯的GDP還實現了突破性的增長,雖然具體如何操作並不知曉,但是俄羅斯賺到錢是既定事實。
而歐洲提出的條件這並不能給俄羅斯帶來多少實惠,僅僅只是解凍資產罷了,對於俄羅斯的相關制裁依舊存在。更爲關鍵的是,這些資金並不能夠立刻到賬,而是要等到局勢平息以後才能夠給到俄羅斯手中,僅僅只是空頭支票罷了,俄羅斯又爲什麼要聽歐洲的?所以歐洲可以說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核能公衆溝通委員會主任王炳華9月25日表示,展望到2035年,我國核電發電量佔比有望達到10%左右,達到目前全球平均水平,相應減排二氧化碳約9.2億噸。到2060年,爲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核電裝機規模預計可達到約4億千瓦,發電量佔比18%左右,接近目前全球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同時綜合考慮核能供暖、供汽等綜合利用,核能碳減排貢獻度有望達到1/4左右。
王炳華在深圳召開的2023年(第六屆)核能公衆溝通交流大會上作出上述表述。他介紹,國內“十四五”以來已覈准建設21臺核電機組,核電建設穩步推進。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在運核電機組55臺,裝機容量約5700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4臺,裝機容量約2780萬千瓦;在運在建核電機組合計79臺,位居世界第二。今年截至8月,我國已經覈准建設山東石島灣、福建寧德、遼寧徐大堡項目共計6臺核電機組,並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保持每年6-8臺的建設節奏。
“在既要實現雙碳目標又要保經濟增長的多目標約束下,核能顯示出不可替代的優勢,將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王炳華表示,核能在發電及綜合利用的過程中,減碳減排效益顯著;以核電爲代表的核能利用使用能量密度極高的鈾作爲燃料,具有安全高效、可用率高的特點,基本不受自然條件約束,能夠持續穩定提供高品質電量;可以爲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消納提供支撐,以核能發電的穩定性平衡其他形式清潔能源給電網帶來的擾動風險,提高電力系統的轉動慣量水平和阻尼能力、提升電力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核能還可以大規模替代燃煤、燃氣供熱,與當前供熱體系有效銜接。
澎湃新聞從會上了解到,我國核能行業已研發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具有四代特徵的高溫氣冷堆、快堆,以及多用途小型堆等核電技術;建立了較爲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形成了每年10臺/套左右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主設備製造能力,自主三代核電綜合國產化率達到 90%以上,具備同時建造40餘臺核電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我國建立和執行了嚴格的核安全管理和監管體系,核電機組WANO綜合指數滿分比例和WANO綜合指數平均值均高於美國、俄羅斯、法國、韓國等主要核電國家,同時優於全球機組的平均水平,核電運行安全水平居世界前列。
核能公衆溝通工作是一項伴隨我國核能發展過程的長期而重要的工作。王炳華建議,多方協作、共同發力,建立核能行業公衆溝通合作機制,積極擴大核能公衆溝通的朋友圈,加強與國際有核電國家核能公衆溝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他提及,核能供熱、供汽、海水淡化等綜合利用不斷推進,小型堆技術研發方興未艾,核技術利用前景廣闊。核能及核技術將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更爲深入地貼近公衆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提前籌謀開展核能綜合利用、核技術應用、小型堆技術研發及項目建設的公衆溝通準備工作,讓核能項目真正與公衆“由鄰及友”。同時,核應急狀態下的公衆溝通也應成爲關注的重點。“我國核電一直以來始終保持良好的安全業績,但隨着運營堆年數不斷增長,在長效開展公衆溝通的同時,應做好各種事態下的輿情應對挑戰,及時準確對公衆疑問給予解答。”